武大测绘六院士团队获“荆楚楷模”“荆楚好老师”称号
光明日报
2018/04/19 09:54
测绘网讯 我院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授课团队由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六位院士组成。今年教师节前夕,六院士团队当选为2017年8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并荣获“荆楚好老师”称号。

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大家联手开设《测绘学概论》,给新生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后干什么。这个倡议得到积极响应,教学团队很快组建并延续至今,六位院士加入其中。从1997年起,团队每年都会为大一新生主讲《测绘学概论》,20年来从未间断。
院士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活力课堂。他们的谆谆教诲,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投身测绘学科。这门课的学生从开始的600人扩大到2000人,《测绘学概论》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程。
“荆楚楷模”评选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余功茂曾获得这一荣誉称号。“寻访荆楚好老师”活动今年首次举办,由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教育报刊社、湖北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 (测绘网 小会)
相关报道:
20年前,武汉大学由6位院士联合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这门课年年讲年年新,选课和旁听生已扩大到校外。名师站得高、看得远,注重教书育人相结合,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6位院士的坚守,为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
课堂如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
“宁老师,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每年9月,宁津生院士的生日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伴随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他从64岁到84岁,20年来,每个生日都会收到学生的鲜花和祝福。
“这门课最初是为了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宁津生介绍,20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及行业长期不被社会所了解,不少新生要求转专业。
1996年,宁津生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给新生们讲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生能学什么、以后要干什么。这个提议得到李德仁等院士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0年来,授课人员虽有所变动,但每年都有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参与其中。现在,教学团队中仅院士就有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
“这样上课后,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每年还有一些学生要求转入测绘专业。”在谈到影响时,宁津生显得很兴奋。1997年听课学生为600人,现在每年超过1000人,上课需要动用全校最大的教室、一周讲3次。后来在武大,这门课也被称为测绘的“院士课”。
测绘专业2014级本科生张立贤说:“刚进武大测绘学院时,我还在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中,一度动起了转专业的念头,6位院士的‘测绘学概论’改变了我的想法。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节课,宁院士的开场白铿锵有力:测绘——测天绘地,热烈欢迎21世纪的未来测绘学栋梁!”宁院士从他的学习、生活、科研经历讲起,循序渐进引人入胜。张立贤不仅彻底被这门学科的陆海空宽领域应用、未来高新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所吸引,更被一辈辈测绘工作者对这门学科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所感染。从那一刻起,将测绘作为人生事业的目标扎根在他的心里。
20年弹指一挥间,最年轻的院士龚健雅今年也已60岁。面对繁重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院士们从不怠慢这门已经讲了无数次的基础课,无论多忙,他们总是准时站在讲台上。
为本科生授课,对院士们来说是一种师承。6位院士早年求学时期,学校荟萃了全国测绘界的精英,夏坚白、王之卓等测绘先驱都亲自为本科生讲课,许多学生听课后深深爱上了测绘专业。李德仁回忆,他的导师王之卓院士常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冬天下雪路难走,便让小女儿打手电筒陪着去;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的十分幼稚,他也总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
“名师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两方面的教育,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李德仁以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说明了名师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人才是使事业后继有人的永恒课题。“院士课”是武大“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办学理念的阐释,更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实践,同时也为我国培养测绘人才提供了教学典范。
2013年,武大“测绘学概论”被“移植”到同济大学,宁津生为课程负责人,武大测绘领域的院士担任主讲教授。
宁津生介绍,同济大学的“测绘学概论”,要在吸引测绘工程专业新生学习的同时,辐射到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海洋地质、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让新生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测绘发展趋势中种下跨学科思考的种子,培养主动解决复杂测绘问题的意识。
“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宁津生常说。重力测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困难,但宁津生能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些高深枯燥的问题。“宁院士知识渊博,对地球重力场理论理解深刻,每个公式的推求、数据和图片的来源等,他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们在吸取新知识的同时,领会到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一名学生在课程网站上这样留言。
每年重新备课加入新内容、提前一刻钟到达教室、专程从外地甚至国外赶回来讲课……院士们重“言传”更重“身教”,师德师风,就是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师生关系作过精彩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院士与学生犹如“大鱼与小鱼”,课堂如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以身示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武大从游图”。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武大被誉为“世界测绘教育之都”,测绘学科进入了世界三强,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
自1956年创建以来,武大测绘学科走过了风雨兼程的61年历程。6位院士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测绘行业从弱向强的发展转变,亲手推动中国测绘科学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他们是科研报国的践行者、测绘学科历史的书写者、中国测绘科学快速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关测绘专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测绘重点项目等很多都在武大,实验室里的测绘领军科学家、长江学者等,他们的梦想几乎都是从“测绘学概论”这门课开始的,一批批一代代武大测绘学生跟随老师走上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张良培回忆起老师李德仁的教诲:“李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影响着我的人生。第一,他对国家、学校、学科有非常强的使命感;第二,他对学生、青年学子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我处处以李先生为榜样,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带出了一支在国际上著名的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团队。”
在“测绘学概论”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聆听到院士们的爱国故事。
武大测绘“院士群”中有几对师徒院士,其中,王之卓、李德仁、龚健雅是“三代同堂”——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留学期间都表现优异,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三代院士的留学报国情,在武大乃至全国测绘界传为佳话。
龚健雅在丹麦、芬兰留学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论文《面向对象GIS数据模型》为建立新一代GIS(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那时,李德仁常给他写信,王之卓再三表明国内现在很需要人才。1990年10月,龚健雅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几份优厚的工作机会,按期从丹麦回国,“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努力工作来回报祖国。生活条件只是身外之物,科学事业才是高于一切的”。
武大测绘学生是幸运的,在校期间就能在大师们的科研团队做研发和实践。通过本科4年的学习,从学习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到熟稔引领测绘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学生切身了解到6位院士的科研精神和成就。刘经南院士打破国外软件的垄断神话,在国内最早开展全球定位系统研究,为国产“北斗”作出杰出贡献,打破了美国GPS定位系统雄霸天下的局面;李德仁专注GIS研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领曾由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张祖勋花14年研制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软件,在与澳大利亚的公司谈判时,坚持知识产权归中方,并保留在亚洲地区(中东除外)的销售权,目前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对标世界强手,投身国家战略需求。宁津生团队创新性地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为我国现代高程基准建设提供完整的新技术体系和标准;陈俊勇推导的1980世界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上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大地测量提供数学基础,他还主持建立了国家GPS网;龚健雅建立了我国地理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对保障国家空间信息安全意义重大。
“院士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生动地诠释着爱国真谛。”这是测绘学院本科生龚宇的上课感受。在一次次课前暖场、课间笑谈中,院士们的亲身经历如涓涓细流,润泽学生心田,引领他们走进武大就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
院士绝活让讲台变成舞台
枯燥的测绘概论课是怎样变成学生最喜欢的“奢侈课”?院士们是怎样使出自己的“绝活”让讲台变成吸引学生的魅力舞台?6位院士的课为什么能让学生像“追剧”一样一节课不能落下?
“每年八月一到,我的生物钟就提醒自己,该为这门课做准备了。”李德仁说。
院士们每年更新教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他们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到当前热点和最新进展。
院士上课会古板难懂吗?听过课的学生表示,每位院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充满独特的个人魅力。
从反映“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电影切入,延展出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引申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智能通信的移动终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发展等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而进行科学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述……张祖勋的课往往很“好玩”,集趣味性与专业性于一体,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随着提问渐次深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很是热闹,李德仁顺势引入讲课重点——摄影测量。课堂上他会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上课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人才。”
“宁院士风度翩翩,平易随和,我们喜欢叫他帅院士。他喜爱用电子潮品演绎测绘科学,我们爱玩的手机应用他都会,网络新媒体是我们课上学习、课后交流的工具。”想起宁院士和学生们用微信交流的那些趣事,已是博士生的孙嘉很开心。
作为一名工科学者,刘经南爱读文史书,喜读古诗文,善于用历史故事结合专业讲解知识点。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把《红楼梦》看了N遍,能准确指出书中部分诗文的用典和出处。在担任武大校长期间,他希望武大学生能真正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人文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他说。
“陈俊勇院士对测绘学科宏观上的把握使我们获益匪浅,听他的课总能学到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常介绍国际上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发表看法,提出可能的学科增长点,鼓励我们勇于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因为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新学科的。”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冷伟认为,正是大一的“院士课”,给他和同学们插上了“科技造福人类”的翅膀。

“院士授课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院士们将自己内在做人品质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比如,如何为人、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等。这种传递就像科学之光,寄托和承载着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受益于院士课,即将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的肖长江博士很是感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