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产业“链接”航天经济
长江日报
2021/06/21 14:14
在武汉致力于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之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德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武汉有天然优势,而且武汉已经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获得成功,武汉有必要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方向。
两院院士、武汉市科协主席李德仁。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资料片)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已经进入商业航天经济时代,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李德仁说,所谓的“航天经济”并不仅仅是发射几颗卫星那么简单,而是要有相关的配套产业支撑。比如,现在大家广泛认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共同组成。这其中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方面都离不开航天,发展起来的经济产业动辄就是上万亿元。
李德仁介绍,他曾在南京的一次公开发言中谈到,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元产业和航天经济有关,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营大脑建设”“机器人、自动驾驶相关应用”“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
他说,在航天技术的运用方面,武汉做过很多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的团队协调合作单位,搜集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前的高分卫星图片,并与施工后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医院的建设没有对地质、环境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他的一名学生在做共享电动自行车项目,用4000辆电动自行车送医生上下班,疫情期间不收费。这家公司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了北斗芯片,这种芯片的高精度导航能做到0.5米,能精确地显示位置。一人出行,不受聚集交叉感染,也不会传播疾病,很安全。
李德仁认为,在商业航天领域,武汉有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参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汇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如航天科工、高德红外、武大吉奥、立得空间等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武汉也有诸多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这些都为将武汉打造成真正的‘中国航天第三极’创造了先决条件。武汉应当抓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的集成,将人工智能上天,努力推进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李德仁说,武汉的机遇在于起点高、基础扎实,但是遇到的挑战也不少。无论什么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如何将高校优势转化为武汉的人才优势,需要全盘考虑。在这方面,政府层面的主导不可或缺。而且,如何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如何实现本土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无缝对接,将原创性技术直接转化为市场产品,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Baidu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