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展示智慧城市蓝图
南方日报
2018/11/20 10:24
在南非勒斯滕堡,过去十年人口急速增长400%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可持续城市发展做出准确的数据驱动决策,是勒斯滕堡的突围之道。通过打造整合的支付平台、智能街道照明、智能停车、智能交通系统等关键应用,这座城市的公共事业管理更为高效。
而在大洋彼岸的深圳高交会智慧城市馆,一幅未来感和科技感兼备的生活场景被生动展示出来:去政府办事,“刷脸”即可调出电子档案,免去繁杂的交证、填表等工作;利用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堵城”将越来越少;在学校,VR教学系统能够模拟抽象、难还原、危险的场景和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习效果……
IDG亚洲副总裁朱东方在高交会期间举办的“2018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我们能做的是一起拥抱智慧城市,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驱动城市智慧化升级
IDG下属调研机构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报告中提到,2018年亚太地区(日本除外)用于智慧城市计划的技术支出将达到30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智慧城市支出将达到544亿美元,成长最快的两项投资将是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车联网及穿戴式联网装置。
深圳创新企业正加快步伐,布局智慧城市领域。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在高交会上正式发布华为“城市智能体”全新理念。其内涵是围绕城市主体(市民、企业、管理者)的业务需求与城市场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赋能城市场景,构建一体化统筹规划、跨域协同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体。
为什么提出“城市智能体”?“城市像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裁张延德表示,智慧城市不仅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还能够让城市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数据汇集和分析,进而促进城市转型和智慧经济的发展,这便是‘城市智能体’的效果。”
“AI所触发的产业变革,将涉及所有行业。”在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看来,智慧交通将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个性化教育将改变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方式,精准预防性治疗将有望延长人类的寿命,精准药物试验将大大降低新药发现成本,缩短发现周期,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将颠覆汽车行业等。
智慧城市让深圳不再是“堵城”
车辆密度越来越高、交通越来越堵,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自2017年开始,深圳市交警便与华为合作,利用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华为云TrafficGo交通智能体解决方案。
以感知智能为例,双方采用同时抓拍4车道车辆、200张人脸的人工智能摄像机,是业界水平的4倍;而在认知智能方面,华为与深圳交管局联合创新,设计了100多种基于交通场景的人工智能算法,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最终,深圳平均车速提升了15%,逐步退出“堵城”之列。
交通之外,智慧城市还能在医疗、安防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拍摄人脸照片,可测BMI指数,将手机放在胸口可测心率,通过拍摄手指视频可测血压……在高交会现场,平安科技展示了智能疾病预测、OCT智能眼部筛查、智能辅助诊断及治疗和智能医生助手等可视化平台。在日常身体健康监测方面,平安科技研发的平安智能健康助手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人体部分基础参数检测。
在深圳龙岗区,华为与龙岗区政府共同打造公共安全智能体。依托覆盖全区的7000多个人工智能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实现自动识别、轨迹追踪、主动预警。华为提供的视频云解决方案,把视频大联网和人工智能、公共大数据相结合,实现从破案到预警的转变,其中的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海量视频中实现秒级搜索,大大提升警察破案效率。
观点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智慧城市 只有大脑是不够的”
在论坛上,蔡英华发表了题为《城市智能体,构筑数字中国基石》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华为在建设城市智能体的过程中,载体是华为云,引擎则是AI。
具体怎么做?蔡英华介绍,首先,利用华为在IoT(物联网)的技术能力打造物联感知层,实现物联全感知、数据预处理、前端智能;并基于华为云构建基础设施层和行业使能层。其次,实现行业应用和AI的融合。在AI领域,华为持续投资基础研究和AI人才培养,打造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在云上智能方面,如人脸识别、智能问答等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中像水电一样的基础生产资料。
蔡英华表示,无限增强的智慧城市,只有大脑是不够的。通过智慧大脑、智能边缘平台和无处不在的端侧感知,将物理城市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大数据综合分析、回传,将复杂的物理海量信息与行业智慧,经过智能体的计算分析反馈作用于物理城市,进而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