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港”里牧繁星
解放军报
2018/11/21 14:06
  冬夜的大凉山,高天寥廓,月明星稀,千百年来为人们指引方向的北斗七星也难觅踪影。
  在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夜的天空属于另一个“北斗星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1月19日2时7分,第十八、十九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在这里成功发射。中国人亲手创造的“北斗星座”即将闪耀“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精准高效的导航服务。
  这个遨游太空的“北斗星座”,每一颗星都启航于此。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里是中国的“北斗港”。
  自2007年4月14日首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以来,迄今已有43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成功率100%。最近一年来,这里更是创造了11次发射20颗北斗卫星连战连捷的新纪录。
  是什么成就了传奇的“北斗港”?此次发射前后,我们走近一个个平凡的岗位寻找答案——
  距离卫星发射还有好几天,发射站气象台台长谢敏“放气球”的频次就明显增多了。大大小小的气象气球升空,经常引来不少人驻足围观。充满氢气的气球很轻,飘摇而上,松开手的谢敏面色凝重,如肩重担。“这个季节卫星发射最怕高空风,测风不准,后果不堪设想。”在谢敏的眼中,传奇的“北斗港”首先是个安全之港。
  安全在于细节。这些天,电力运控室主操作手张松除了加强电力线路巡检,还认真检查了每个工作间的“门槛”——一块卡在门口高达60厘米的木板。发射场在深山里,“门槛”是为小动物而设的。“一只小老鼠钻进机房,就可能引起电压波动,影响发射计划。”张松说,实现安全发射,火箭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松,保障发射的每一个岗位都不能出问题。
  发射前8小时,我国首位女性发射阵地指挥员张润红就铆在了岗位上。从指挥员到此次任务中担任低温动力系统的普通操作手,张润红觉得“干过的事情同样有挑战”。前不久的一次任务中,面对一个微小的数据异常,她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终排除了一处重大安全隐患。“有人说我们是送卫星上天的‘司机’,但我们每次开的都是新车,送的都是新客人,时刻都有新挑战。”在张润红心中,“北斗港”是个处处都充满了挑战的战斗之港。
  发射前4个半小时,西昌观测站也迎来了全新挑战。此刻,他们刚刚结束近20个小时的任务,然后要在半个小时内快速切换状态,转入此次卫星发射跟踪测量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加速发展,120天连续执行8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后60秒拿出分析评估报告等严峻考验一次次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的面前。
  拿什么迎接新挑战?创新,惟有创新。
  2时7分,长征火箭托举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准时升空。此刻,在被称作“万里测控第一棒”的牛头山点号,测控机房里却空无一人。
  山下,点号负责人唐垒告诉记者,由于火箭过顶,他们必须撤离,但通过创新远程控制和自动跟踪技术,火箭一点火,他们就实现了密切跟踪测控。
  这些年来,“北斗港”一次次放飞北斗,也一次次在放牧繁星过程中成长。发射中心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先后掌握了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快速发射评估、快速状态转换等航天发射核心技术,“北斗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创新之港。
  火箭发射3个多小时后,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此刻,大山深处,刚刚经历了震天撼地巨响的发射场已重归宁静。
  清冷的星光下,有人开始走向灯火通明的卫星测试厂房。那里孕育着承载中国航天梦的又一粒种子。不久后,它也将从这里启航,在漫天星斗中点亮又一颗中国星。
  这里是中国的“北斗港”;这里,是中国航天梦之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