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雅:棉田奏响“智慧交响曲” 农民种地省心又增收
中国日报网
2021/08/13 10:09
新疆沙雅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沙雅县创新体制机制,以高效节水工程为抓手,在土地适度经营和棉花全产业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如今,广袤棉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越来越少见,更智能的机械、更精准的管理,在让棉花生产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时,也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眼下,正是棉花开花结铃期,8月7日,在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永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棉田里,合作社技术员正通过无人机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按照规划好的线路设定好程序,无人植保机自动飞行、智能喷洒,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2台无人机就完成了400亩地的病虫害防治任务。
“相比过去的传统农机防治,无人机植保操作简单、高效、智能,还避免了压苗、重喷、漏喷,成本降低了30%,效率却提高了30%。现在我们全程都是无人机在植保,这里面节约了好多人工的成本、各方面的机械成本,太方便了。”合作社理事长黄兴江介绍到。
原来,作为产棉大县,随着沙雅县棉花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智慧化作业已经深入棉花生产各个环节。在黄兴江的手机上,通过打开棉田的智慧农业APP,合作社2070亩棉花的生长情况可以清楚地呈现出来。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气候、土壤和农作物情况,自动分析给出田间管理建议决策,农户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水肥灌溉等一系列田管工作,非常方便。
“现在政府给我们配套了智慧农业控制系统,我们所有的地块全部安装了遥控开关,而且那边给我们配套了病虫害全程监测系统,现在田间管理基本上就不用人进地了,基本上都在手机上遥控控制,这样省工又省力,这要放在以前我们想都不能想。”种了近30年棉花的黄兴江对此感触太深了。
近年来,沙雅县坚持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有效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种植结构不统一、直接从业人员多等关键问题,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为棉花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智慧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实现“多薪”收入。黄兴江的合作社也正是在这时候应运而生,从2017年8月成立至今,合作社托管了466户1535人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超过了4500元。
社员亚森·阿山一家就是受益农户之一,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他家实现了“三薪收入”。“家里面的地流转给合作社有了一份收入,我们又给合作社务工又有了一份收入,有了空闲时间,家里面养了牛羊,一年总体下来有五六万元收入。”
“过去我们合作社的这2000多亩地都是两三亩地的小块地,将近500户农民在种,现在成立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加上智慧农业系统,合作社23个人就全权负责了,我们棉农的收入自然更好了!”黄兴江笑着说。
如今在沙雅县,以北斗卫星导航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管理及一体化采收等为主的智慧农业技术,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棉花生产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催生了2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幅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率。2020年沙雅县棉花面积198万亩,其中机采棉150万亩,总产出皮棉28.6万吨,棉花总产量创历史新高。2021年沙雅县种植棉花190万亩,其中机采棉种植模式185万亩,机采棉占比提高了20%以上。
沙雅县委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唐友林:“我们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棉花产业机械化、智能化,通过在标准化棉田基础上配套建设高效节水设施,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棉花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机械化达到了91%。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集成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棉花产业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农民种地更轻松, 收入更好,推动我们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