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西昌航天 | 0到1的跨越,北斗一号系统建成!
中国网
2021/05/26 09:35
18年前的今天,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3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被誉为北斗“母港”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创造了中国奇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向历史回望,北斗一号的发展历程,是中华儿女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历程。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装载GPS的精确打击武器首次大规模使用,作战效能令全球震惊,导航定位系统与现代武器的结合,攻击的精准性令人不寒而栗。这场战争,让中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导航定位系统,才能在将来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动。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策,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试验探索。
而后,在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连成功发射了2颗北斗一号静止轨道导航卫星,开启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组建的序幕。
越是面对艰难险阻,越不能退缩让步,越需要激发非凡定力和必胜勇气。可以说,北斗一号的成功组网,是中国人从无到有靠自己干出来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2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开了一个好头,但实际上,发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2003年5月24日,北斗一号第3颗卫星即将发射。晚上9点,低温推进剂刚刚加注完成,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火箭的很多舱段不可避免进了水。就在这个时候,在给火箭的加电测试中,发射场科技人员意外发现了控制系统漏电。
时任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的毛万标是这发任务的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爬上塔架,寻找漏电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发,还是不发?
低温燃料已经加注完毕,如果确实因为漏电故障无法发射,就必须将所有燃料全部卸出,这是一个困难而危险的任务;如果要发,现在的漏电情况究竟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保证发射的顺利实施?
面对时间不多的发射窗口,被称为火箭电路系统“活图纸”的毛万标通过冷静分析、精确决策,最后大胆得出结论:电路设计各方面满足发射条件,可以发射!
“5、4、3、2、1!点火!” 2003年5月25日0时34分,长征三号甲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夺目,在湛蓝的夜空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北斗一号第3颗卫星一飞冲天、精确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现场沸腾了,人们激情相拥、掌声雷动,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后来,在“5·12”汶川地震救灾中,北斗一号系统采用主动导航定位,用短信进行双向通信,随时了解灾情,并一直保持通信畅通和稳定工作,为救灾工作赢得了主动……
5月25日,追梦奋斗的西昌航天人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此后,一发又一发的北斗导航卫星从大凉山深处飞向宇宙,中华民族在太空中建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太空罗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