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高密度发射,持续改进“北斗专列”
北斗网
2018/11/19 08:55
  2018年11月19日,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载火箭分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向北斗网记者介绍,被称为“北斗专列”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为满足北斗三号系统组网高密度发射需求,持续技术创新,在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
  刘建忠介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目前已经成功发射94次,其中有36次送北斗卫星上天,成为名副其实的 “北斗专列”。
  在北斗工程的支撑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03 项技术改进,平均每发火箭有28项改进,最多的一发火箭达到43项。不断提高了长三甲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了发射成功率。
  据介绍,目前火箭的研制已经从“定制化”转变为“去任务化”。以前是指定一枚火箭专门用于某颗卫星的发射,如果卫星的研制进度推迟,火箭生产出来就只能放着,不利于最大效率的发挥。从2015年开始,运载火箭系统开始探索对火箭型号进行去任务化管理,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模式,不再指定火箭专门用于哪颗卫星的发射。“这就好比我们生产一辆车,乘客可以是任何人。火箭也能根据卫星的需求进行发射。北斗三号MEO卫星有两家总体单位负责研制,我们的火箭能够发射任何一家的卫星,这就是去任务化的表现。”
  “火箭上采用了中继测控技术。以往发射都依靠地面测量船、测量站来保障对火箭及卫星的测量和遥控。应用中继测控系统,可以实现卫星链路对火箭和卫星的遥测,解决了国家测量船资源紧缺的问题,保证了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的质量”。刘建忠表示,火箭上还采用了锂电池技术,低温火箭加注后,可以减少人员滞留时间,提高人员安全性。
  此外,本次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采用了三模北斗接收机,可以接收北斗/GPS/格洛纳斯三种信号,实现了高精度导航控制。
  今年,北斗卫星发射进入高密度期,运载火箭系统除了进行技术革新外,还对火箭出厂模式和流程进行了优化。以发射场流程为例,发射场工作周期经过优化,从原来的45天减少至现在的22天。尽管如此,面对如此高密度的发射,运载火箭系统团队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刘建忠表示,团队在基地停留时间较长,最长达到了200天。“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是我们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份职业带给航天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难以相比的。”
  刘建忠说,2019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将跨入百次发射俱乐部,突破我国首个单一系列火箭发射达到百次的纪录。“在后续研制发射任务中,火箭还将不断提升能力,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后续以北斗为代表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