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无人机有望担当大任
光明网
2018/07/06 16:4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灾区通信中断、大量地震台站被破坏,许多地方的灾情无法及时被送出。震后翌日,当救援队伍调集力量全力打通从都江堰向汶川的公路时,却想不到在北川汉旺一带竟是另一个极重灾区。“如果那时,我们能马上调动无人机摸清灾情,该多好!”在近日召开的2018应急无人机震灾应用发展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思用一个鲜活的事例道出了无人机的应急潜力。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量达290万架,无人机行业企业超过1200家,无人机发展迅速。然而,与之相比,我国用于应急力量储备的无人机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足,地震灾害无人机应急仍处于试验应用阶段。应急救援,无人机能否担当大任?
  无人机应急救援具有独特优势
  地震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人员需要迅速获取人员伤亡情况、建筑物破坏情况、次生灾害和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这些都对应急救援工作水平提出了挑战。
  灾后救援,争分夺秒。然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党委书记潘怀文介绍,在无人机应用于地震应急之前,传统探测灾情主要依靠“老三样”:通过电话热线等联系灾区现场工作人员获得汇报、派出专家组深入灾区实地探访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空中影像照片。“但是,经验告诉我们,灾区在震后电力、通信、地震台站等很可能会被破坏、中断,灾区通信存在困难,道路交通也可能受损,直升机运输对天气等环境要求高。因此,前两种手段响应时间慢、受环境影响大、成本高且安全度低,而卫星遥感技术虽然能够从空中较快了解灾区影像,但受分辨率和拍摄角度等因素限制,这些都可能给救灾决策带来困难。”
  此时,不受拍摄角度和地域限制、灵活机动的无人机得以大显身手。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将无人机应用于灾害监测救援,但在我国,无人机一直未被投入地震应急应用。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数天后,痛定思痛的研究人员最先尝试将无人机应用于北川县城的灾情航拍,随后在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后应急中陆续得到航拍试验应用。“多次试验应用证明,无人机在震后迅速进入灾区航拍,可以远程实时指挥,实时传回更清晰的图像,全面、系统记录震害特征;成本低、易操纵、反应快,对大面积区域震害调查效率更高;有了无人机,专家可在后方集中精力,快速评估震害灾情,因此具有独特优势。”潘怀文说。
  除航拍灾情以外,目前无人机技术还可实现挂载多种载荷模块,“变身”移动的通信基站,同时具备灾后运输、投放物资、喊话等救援潜力。“当前,我国已经从无人机大国变为无人机强国,无人机在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应用,在应急救援中也必不可少,在我看来,无人机将是应急救援中不可缺少甚至不可替代的航空力量。”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理事长郝建华说。
  无人机应急力量亟待整合提高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始组建无人机研究团队,研发无人机灾情获取系统,并在随后的多次地震救援中进行试验性应用。
  然而,在潘怀文看来,虽然灾情应急部门积极配置无人机,探索建设无人机应急力量,但实际上,这样的体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近年来的无人机应急应用来看,探明灾情需要一定数量、一定标准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需要在灾情出现后就近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然而,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尚无法预测,目前有关部门的应急无人机力量在全国分布并不均衡,一旦灾情发生,很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同时,考虑到我国无人机已经进入民用化时代,在各个地方均有普及,因此,无人机应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事实上,随着我国无人机产业的繁荣发展,在近年来的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灾后应急中,都不乏国内无人机企业和民间协会积极参与的身影。他们带着无人机等相关设备驰援灾区,成为应急管理部门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副主席曲国胜指出,尽管我国目前已有一千多家无人机企业,但在此前的重大灾害无人机应急中,无人机企业的参与仍多是“单打独斗”,缺乏组织调度,民间应急力量并未实现高效调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应急体系相比,目前我国无人机的应急力量仍缺乏统一的高效协调和布局,更没有空中应急运控平台。”
  此外,无人机在应急技术方面也存在瓶颈。“目前无人机的飞行受天气等外界环境影响严重,要想在应急环境下执行任务,需提高抗风抗雨雪能力和在震后黑暗环境下优化图像处理技术的能力,以此提高高精度产品产出效率。同时,目前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基本没有达到12小时的,这成为阻碍无人机发挥灾害应急的因素。”曲国胜说,“这些都有待应急管理部门和无人机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攻克。”
  建立统一平台 盘活民间应急资源
  “尽管无人机已经在近十年来的多次地震中得到应急应用,但仍处于试验应用状态,并没有进入业务常态化应用。”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秘书长孙守军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在地震易发的省区市建立以空中无人机为主的情报获取系统,并建立以社会力量为主的无人机空中救援专业力量,最终形成以国家专业力量为主体、社会救援力量为基层和后备力量的应急处置队伍。
  曲国胜也指出,无人机企业在地震应急中零散式地参与是非常困难的。若能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整合力量、统一调度,企业的无人机应急力量将有机会有序地参与救灾行动。
  2018年6月21日,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应急无人机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潘怀文认为,这一整合社会无人机应急力量的平台成立,或可为无人机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者协会、各地民用无人机协会等144家部门、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应急无人机专委会目的在于组建全国统一的民用常备应急无人机支援力量,组织相关成员企业参与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行动。中国民用航空救援联盟应急救援运控平台总工程师刘贺普介绍:“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全国应急无人机力量,实现对全国应急无人机的高效调度,当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选取某一个地点为中心,以一定半径画圆,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为临近的无人机资源第一时间分配应急任务。”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则建议,除建立全国统一的常备应急无人机支援力量外,也应建立全国应急无人机大数据库,并深入研究无人机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出适应国情的应急无人机实施方案,为应急管理事业作出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