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追思大地测量学家周忠谟教授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2016/11/08 09:48
刘琪 万剑华
image001.jpg
周忠谟与青年教师交谈
image002.jpg
周忠谟为优秀学生颁奖
image003.jpg
出任校长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image004.jpg
1961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
image005.jpg
1982年获联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image006.jpg
建国后,第一个用两年半时间获得德国测量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image007.jpg
他的品德和学识赢得了德国同事的友谊和尊重
image008.jpg
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image009.jpg
一个干净而纯粹的学者
编者按:10月18日,我国当代大地测量学家周忠谟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特刊此文,以为纪念。
作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学家,他在几何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和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以及大地测量优化问题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对发展我国测绘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最早深入研究全面著述介绍“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其研究成果在全国的石油、地质、矿产、农林、水利、铁路、交通、城建、测绘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启蒙和培育了大量相关人才,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现代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
作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他推动并见证了武测一路走来的跨越式发展,任测绘科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授课,指导研究生,教书育人。为我国高等测绘教育贡献了力量,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作为一名学者,他纯粹而又低调,即使在家中也鲜有提及工作,乃至后人对他知之甚少。他的形象,没有宣传、没有包装,只有始终如一的清白自持、只有创新不止的学术研究。
他就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原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原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周忠谟先生。
厚德真知育人才
周忠谟,1934年农历11月14日,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诸留村,一个靠近大海的偏僻乡村的农家,从小目睹了日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异常频繁和残酷的扫荡,在异常艰苦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刻苦学习,接受了共产党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了许多有益革命的工作,1955年9月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56年转正,同年9月考入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
周忠谟先生1961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之后师从该系系主任,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叶雪安教授攻读研究生,1964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79-1982年国家公派赴联邦德国进修,后师从联邦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副所长莱因哈特博士,获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建设部科技委员会测绘专业委员,国际测量工作者协会5B研究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88年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1985年10月推动了武汉测绘学院完成了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转变。
周忠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测绘科学教育家,为推动我国高等测绘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任武汉测绘学院末位院长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期间,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管理政策和改革措施,例如,设立了“叶雪安大地测量奖学金”及建立基金委员会,成立了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任组长……他为武测的发展殚精竭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深厚的感情,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和对家人的陪伴,吃苦在前,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力量,形成了学校拼搏奋进、不畏强手、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对武测后来的腾飞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全校师生一起拼搏奋斗,夯实了武测科大享誉国际的基础。
作为校长,作为老师,周忠谟先生用厚德与真知诠释着教书育人的无悔人生。他以高尚的品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像对待自己的作品和著作一样, 精益求精对其进行创作和塑造。
1970-1974年,周忠谟先生在军测的大地测量教研组工作,留下了宝贵学术理论和教育思想,深受同学们爱戴。有人评价周忠谟先生是“武测军测的一座桥梁”,其于70年代所做的坐标及其转换论文引发了国内热烈讨论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为诸多学子打开了通往这一领域的窗户,至今令他们记忆犹新。杨元喜院士曾回忆说:“他的坐标转换模型,就是我们那代人一直追踪的研究成果。为此,我还专程去了武测。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到周校长的宿舍去拜访请教。那时一个研究生能到大学校长宿舍当面请教,足显校长平易近人。这些情景,至今我都历历在目!”
朴实无华、厚德真知,这是学生对他的印象。周忠谟先生为人低调,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担任院长、校长期间,包括在军测任教员期间,为军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李建成院士在内的很多人都曾提到自己珍藏着的毕业证书上是周校长的印章,许多军地的教员和测绘工作者,都说听过周老师的课,用过周先生的专著,受益终身,至今难忘。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周忠谟先生为武测和军测发展所做的一切奉献,他为武测腾飞发展所经历的一切奋斗、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他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和语音报告,想了解他,都只能从校史中寻找线索,都只能从人心中寻找答案。
刻苦钻研出硕果
周忠谟先生是一名典型的知识分子,科学研究是最适合他也是他最热爱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致力于椭球体转换的研究,发表了《椭球体转换的空间投影法》、《四种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与叶雪安合作)、《高斯平面坐标系统转换的微分公式》等论文。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时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导和扩展了多种精密大地线微分公式,纠正了当时国际上著名公式的错误。
20世纪70年代初,他参加并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有关建立我国新大地坐标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建立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的建议》、《我国基本大地参数的选择》、《关于我国椭球定位问题》和《椭球定位原理与坐标系统的转换》等论文。对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精度提出了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分析,完善发展了当时公认的苏联学者的结果,澄清了关于参考椭球定位的若干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为重新建立我国独立大地坐标系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利用我国大地网的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模型最新成果,推荐了一个适合我国领土的大地坐标系统,已被国家正式采用,成为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国1980年坐标系统的基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他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技术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他也是最早将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引入国内的学者。所著《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一书荣获1998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的石油、地质、矿产、农林、水利、铁路、交通、城建、测绘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领推动作用。1989年,周先生被检查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而此书的编写也是在此时开始的。彼时周先生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症状,可病魔没能将他击垮。他在女儿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四年,终于在1992年完成书稿并出版发行,且于1997年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该书先后2版,6次印刷,发行量达1.5万册,是当时测绘出版社除教材以外唯一盈利的畅销书。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测绘行业本身。先生病中,对全球卫星导航科技的发展一直密切关注,还一直想申请课题做研究,想对专著进行新的修改,补充新的内容。无奈病情日益加重,遗憾作罢。
李德仁院士曾经说:“周校长比较严谨,也有思路,但露面不多。他那本《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的书写得不错,那是最早、最好的。”迄今,其发表的多部专著仍摆放在许多学生的书柜、床头。
开拓创新攀高峰
周忠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为构建我国1980年大地坐标系、推动我国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潜心大地测量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和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以及大地网分析和优化理论等多方面有丰硕研究成果,累计发表论文超过50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测绘局3个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测绘科技图书奖多项。
不管身在什么职位,先生生活的每个时期,都在我国的测绘事业发展道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空间大地测量兴起时,他一方面致力于有效地综合利用空间和地面测量成果的研究,对这一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取得了多项基础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在大地测量优化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注目的成果。他从我国大地网的实际出发,为空间与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对这一领域的广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地网中各种观测元素的最佳配置,以及空间与地面网的最佳配置,为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现代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先生不仅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有突出成就的大地测量学家,更是测绘科技的拔尖人才。他以一个开拓者的形象在测绘科研中不断探索,力求创新。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专著,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一生对于测绘学科的执着和坚守,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为我国测绘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疆域。
2016年10月18日17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先生身后,尊重家人意愿,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不向社会各界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发讣告。骨灰火化撒海,让其魂归故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