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16/01/13 10:16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地理国情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全面部署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近3年来,在国务院正确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省级人民政府有力支持、5万名普查人员共同努力下,全国各级普查机构严格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张高丽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普查各项任务进展顺利,预期目标接近实现。
全国联动 合力推进
国务院通知明确指出,从2013年开始,用3年时间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地理国情普查系列成果,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及其统计分析、审核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地理国情信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常态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国务院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设立省级普查机构,全国普查办和省级普查办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全国普查办负责总体方案、工作计划、技术标准、整体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顶层设计,统一提供普查所需的遥感影像数据,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完成部分普查工作,建设全国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形成全国普查报告。省级普查办负责本地区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成果检查验收和汇总上报等工作。
在深入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国普办组织编制印发了普查总体方案和普查实施办法等顶层设计文件,出台了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普查对象、内容分类、技术路线与方法、组织实施等具体要求,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外业调查技术规定、基本统计技术规定等20个技术规程规定,保证全国普查统一步调、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各省(区、市)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的普查实施方案。
保证成果质量是普查的核心要求,也是衡量普查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国普办出台了《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细则》《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规定》《普查成果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等系列质量管控文件,从全国抽调了120余名技术骨干,组建了国家级质量专职检查队伍,开展了6批次全国性过程质量监督抽查,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验收合格后的成果抽取10%进行质量复核评价,最终的普查数据质量优于既定目标,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86%。
本次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全国普查经费总计投入8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3.7亿元。
统一的设计、明晰的责任、严格的管控、足额的经费,确保了全国普查“一盘棋”。截至2015年3月,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普查数据无缝隙、全覆盖;4至7月,完成标准时点统一核准,数据现势性达到2015年6月30日时点要求;10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查成果全部汇交至国普办,采集普查图斑数超过2.6亿个;11月底,全国普查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当前,正在抓紧开展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和统计分析工作。
硕果累累 亮点纷呈
近3年来,广大普查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奔波于深山大川,穿梭于大街小巷,以苦为乐、与险为伴,高质量完成了普查生产各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全面摸清地理国情家底。查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湖泊、河流、水库(坑塘),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和常年积雪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查清了我国人工设施空间分布情况,包括低矮独立建筑,多层独立建筑和人工堆掘地、连片房屋建筑区、硬化地表、工业设施和其他构筑物、连片废弃房屋建筑区的类别、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铁路、道路的类别、位置、长度和相关设施的占地面积等信息。查清了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包括居住区空间信息,水厂、电厂、行政村以上驻地、风景区、大型体育场馆等的空间位置信息。
建成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自上而下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地理国情数据库,国家级数据库数据总量达到770TB,相当于约7亿册50万字的图书。数据库包括全国地表覆盖、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坡度和坡向、地貌类型、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正射遥感影像、解译样本等主要数据,实现了各类数据集成化管理。正在建设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实现对数据库的运行维护,提供数据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构建地理国情服务系统。以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为基础,分别基于政府内网、天地图等构建了基于不同目标用途的地理国情服务系统,实现按单元、按区域、按指标的地理国情数据统计分析成果查询、检索、展示和分发提供。同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公众、专业部门、各级政府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实时在线的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服务,为地理国情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编制系列文献报告及地图图集。为了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我国地理国情状况,编制了地理国情普查公告;面向中央领导和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领域,编制了地理国情普查专报;面向学术研究单位,编制了地理国情普查蓝皮书,提供全面、权威、系统、详细的统计指标数据,辅助科学研究;以地理国情数据库为基础,编制地理国情普查系列图(集),真实、美观、清晰地展现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地理国情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信息。
初步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从组织管理、技术支撑、质量控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初步建立了“分工明确、路线清晰、质量可控、成果共享”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负责、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分工机制;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等20项技术标准,构建了国产化地理国情数据生产线;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查、抽查、验收和复核制度体系;培养了近5万名技术人员,武汉大学等一批高校开设了与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的专业,为今后常态化监测培养人才;建立了数据获取、统计分析、成果汇交、审核发布、成果共享等机制,有效提高地理国情信息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大众的能力与水平。
注重应用 成效凸显
按照张高丽副总理“做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情况分析和应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总体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全国各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加快推进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了近100个地理国情监测示范应用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发改委利用普查成果开展了“十三五”市县规划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海南省以普查成果为底图,开展了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及时将普查成果用于反恐维稳、应急等工作;黑龙江省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开展地名普查和农业普查;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将普查成果广泛用于应急抢险、国土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充分体现了普查成果的基础性、公益性、普适性和客观性特点,也为今后深化普查和监测成果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围绕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等国家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多项地理国情监测试点,深入探索和研究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手段和方法,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监测成果。如:沿海滩涂变化监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变化监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监测、青海湖流域湖泊面积和草地变化监测、海南岛沿海地表覆盖变化监测、全国省会城市扩展监测、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监测、中国大运河环境景观监测等。一些成果发布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其中京津冀地区7年来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成果得到张高丽副总理的关注。
通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全面系统掌握了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阳光行政、做好灾害应对、维护国家利益、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各行业开展相关普查、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