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落地元年
光明日报
2014/12/11 12:33
“2014年是中国智慧城市落地的元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日前在“云时代的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表示。
  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其中专门有一节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8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本期嘉宾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 铁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单志广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 郭 为
  为什么城市需要智慧?
  今年以来,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文件,这些文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路径、工作重点都有了明确的界定。与此同时,各地纷纷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
  记者: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城市为什么需要注入“智慧”?
  郭为:城市是人类的归宿,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向城市的聚集。五千多年来,人类的城市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甚至一些曾经高度发达的城市正在衰败,这反映出在后工业时代人类城市的发展有了新的趋势。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人类已经迈进了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正成为现实。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后工业时代保持城市的持久繁荣是我们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课题。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截至今年5月份,全国已经有222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有29个城市提出了规划,这些数字证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进入一个高速的成长期。自从2010年我们展开智慧城市战略以来,已经在70多个城市展开了咨询和解决方案领域的建设和合作。2014年的前10个月,我们就完成了11个城市和1个省的战略签约。从我们目前与各级政府沟通的情况来看,明年将会出现更大范围的爆炸式增长。
  单志广:对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来说,201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特别是智慧城市指导意见的发布,使得2014年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2014年是中国智慧城市落地的元年,是我们按照统一理念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年份。
  智慧城市是我们信息化跟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历史发展大趋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现在迈入信息社会,这是历史发展大趋势。智慧城市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发展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和我们当前走向绿色、低碳、智能城市发展的需求吻合度非常高。
  当前,发展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促进感知以管理、整合以创新、优化以转型,充分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智慧城市会带来什么?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将为政府和市民带来什么?
  李铁:什么是智慧城市?行业专家、学者和官员的理解都不太一样。在国外,对智慧城市也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一个企业是搞交通的,它会认为智慧的交通就是智慧城市。如果是一个搞卡通的公司,它会认为互联网卡通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这种对智慧城市理解的不同,导致我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出现很多偏差。
  对于政府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要提高政府治理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低碳和绿色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更多的是要以人为本,就是需要政府开展各项公共服务,来满足管辖区域所有居民最大限度的需求。
  对于市场来说,企业的跨界组合是关键。现在,一个城市中互联网与各个产业融合确实在很多单项上取得了突破,但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整合互联网资源、整合企业资源上进一步探索。日本有一个小城市,联合了电子公司、设计公司、金融公司等几十家日本的大企业,形成了一个跨界融合的新城。
  郭为:一位市委书记曾经对我说,作为主要领导,过去主要是听汇报,对市民的感知很模糊,但是有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后,就能够感觉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能够感觉到老百姓在想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会提什么样的意见。这使得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就有了方向感,就有了很实实在在的感觉。
  单志广:我们要对中国特色智慧城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国外搞智慧城市,更多是重视“物”的管理。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所以中国的智慧城市也是为人的城镇化来服务的。我们的核心也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提升惠民的能力,这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智慧城市要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分享信息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真实的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更需智慧
  据统计,我国2014年有50%左右的有关城市都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考虑到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乐观预测,当前我国具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的城市比例不应该超过30%。那就意味着,现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将近一半不具备智慧城市建设的成熟度。
  记者: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明显的过热特征和盲目建设的苗头?
  单志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各类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政府治理程度有很大差距和差异,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的规划都是把太多的目光和焦点集中在了技术层面,这是有一些偏颇的。现在不缺优质建材的供应商,也不缺开发商和集成商,特别缺的是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机构。只有提升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能力水平,才能保证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具体包括:第一,信息依据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第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被割裂和遗忘;第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被限制,这里既有大数据处理滞后等技术障碍,也有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等体制弊端给信息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的制约;第四,信息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不高。
  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要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打破部门割据和行业壁垒,推动城市范围内相关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
  李铁:虽然中国GDP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我们的高科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能不能建设成“高大上”的智慧城市,这在中国还是一个难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包括日本、欧美等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真正能做好的智慧城市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在中国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认清中国的现实。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更多的人关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个特别难。比如说云计算、大数据、云平台,我们现在部门的数据分割、决策系统对数据的应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储备以及决策体制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我们在搞智慧城市的时候,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更好地推动,以中小城市为切入点,以城市新区为载体,通过企业的跨界组合、市场化的推进,以低碳、方便为目标,最后通过技术手段来加速建设进程。
  专家观点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智慧城市指导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也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为40万亿美元,中国估计将有4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现在有些地方忽视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条件,盲目上马;有些地方追求高大上,喜欢戴帽子;有些地方渠道单一,模式陈旧,过度依赖政府的力量而忽视市场的力量;在网络和信息化的安全方面,重视不够和过度超成本应对同时共存。要让智慧城市变为现实,各地政府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大数据所依赖的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步伐要加快。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助理副总裁武连峰:未来中国政府需要大力借助市场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已经有2000多家服务提供商来建设智慧城市,我们需要在这里面寻找差异化,另外就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当中投资会越来越少,而市场化的力量将会成为主流。未来智慧城市会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小城市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智慧城市本质是服务。围绕居民娱乐、工作、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下一步实践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如何给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强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便民惠民,为百姓提供便捷交通、食品健康、良好环境、治安安全等,这些应用系统都是服务。由这些小的系统提供服务并形成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本质就是智慧城市。 (陈恒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