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为何青睐阿里与北斗?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7/08 10:07
北斗很着急。
  北斗着急,是因为上岗太难。有了GPS这样的成功人士在前,北斗想顺利转业,获得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确实很不容易。
  正因为此,当北斗和“高富帅”阿里闹出绯闻,北斗的小伙伴们都欣喜若狂:有了阿里,北斗想找份工作就容易多了。
  昨日,北斗概念股快速拉升。随即,阿里和中国兵器将共同成立北斗运营服务公司的消息为这一波行情写下了注脚。
  实际上,北斗商业化,确实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作为军事用途的北斗,在和平时期,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放弃民用市场,确实很可惜;但没有一定规模,商业化也是一件不经济的事情。
  反观导航领域的“带头大哥”GPS,从1994年商业化运营到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牵涉上百家企业的庞大生态系统。单是GPS模块的出货量,每年就以数十亿计算。国内发射5颗北斗卫星的2010年,单是集成GPS的手机,出货量就达到3亿部。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下,GPS模块的价格也非常便宜,仅在2美元左右。与之相比,以目前的规模,北斗模块即使卖到四五百元,恐也难以达到运营盈利——至于卫星的维护费用,就不用考虑了,那只能是军方负责解决的。而模块不够便宜,自然没有人用,这是个死循环。
  面临这种困境的不只是北斗。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同样面临转业困难的问题。投入达到34亿欧元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营时间已经从2009年推迟到2011年,又推迟到2014年——目前看来按期上岗的可能性依旧不大。其实,他们的老大哥GPS当年也是从动辄上万美元的高端消费逐渐降下身价的,只是有了老大哥在前,小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降价而已。
  这种情况下,与阿里联姻的消息为北斗破局带来的想象空间之大,不可估量。
  更何况,阿里目前和北斗,也并不是没有共同语言。
  熟悉阿里的人,都已经知道阿里最关心的并不是新娘的彩礼,而是数据。作为曾在全国首个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的企业,阿里深知数据的价值。而阿里正在搭建的“中国智能骨干网”,正是一个以数据为核心,指导物流运转的体系。
  北斗商用化之后,会带来什么?正是海量的地理位置数据。这些数据会蕴含多少商机和财富,阿里一定很清楚。
  另一方面,阿里的物流系统,也很可能成为北斗带来的第一个通向成功的工作岗位。现代化物流管理中,运输环节的定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阿里是否能够通过类似菜鸟的“社会化”方式,将北斗推广到含金量十足的社会物流产业呢?
  这样看来,阿里和北斗,即使不算郎才女貌,但共同语言是丰富的,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怪不得两者绯闻一出,就引起小伙伴们纷纷庆贺。
  然而,两者要真正携手走向成功,还未见得一帆风顺。障碍在哪?归根结底,还是主导权的问题。北斗虽然是“剩女”,毕竟根正苗红,背后有国家的影子。而阿里作为青年才俊,有点傲气也是难免的。合作之中谁来主导方向,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都是隐患。解决不了主导权问题,双方能不能牵手、牵手能不能走好,还是一个未知数。(霍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