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的挑战——新城突围
中国财经报道
2014/06/27 18:03
新楼林立,污水横流,他们为何无力承担管网建设?新城开工,管网规划,他们为何因地下体检而纠结?资金缺口和理念冲击,使得地下管网遭遇挑战,《中国财经报道》洞察新城管网建设的难题。
  最近随着雨季来临,不少地方受到暴雨袭击,一些城市再次上演了“看海”剧情,有些城区甚至出现了地面塌陷,雨季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感到巨大的压力,尤其一些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镇,在拓宽马路建高楼的同时,更是面临来自地下的考验,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记者的调查。
  紧邻重庆的利川市地处湖北省的西大门,坐上动车,从重庆来到利川只要7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让这里成为重庆人的后花园。尤其是谋道镇苏马荡这个小山沟,随着一批批重庆开发商到这里开发旅游地产,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当苏马荡人沉浸在开发的喜悦中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书记王智说:“必须先建好地下管网,再才能使用,没建好的,一律不能使用,不能说建起来污染了再来处理,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了。”
  在建的几十个旅游度假楼盘,大部分房子都已销售出去,未来这里可以容纳5到10万人。如今,谋道老集镇和苏马荡新城镇已经连成了一片。建设中的苏马荡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急速扩张,一些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的暴露出来。不仅是做豆腐的水直接排到河里,镇上几万人所有的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直排,这一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已经成了臭水沟。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书记王智说:“党委政府也非常着急,因为这个水直接流入长江,对长江整个水系也是一个污染,如果我们生活污水全部直排长江,对整个长江中下游污染程度是非常高,所以我们今年利用苏马荡的开发,把苏马荡开发的资金用来改造老集镇,我们今年年底启动的老集镇污水管网的改造。”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居民纷纷表示,这里的谁之前还能吃,现在很脏不能吃了,但听说整治河道的消息,群众们都非常欢迎。
  位于鄂渝咽喉的谋道镇是晋代南浦县遗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山民们靠山溯水而居,这个地方从形成集镇以来,就没有建过沟渠和管道。老集镇的地下排污让老百姓怨气挺大,王智倍感压力,他也急切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
  事实上,不仅是谋道镇,利川市除了城区以外,下辖12个乡镇,几乎都没有地下管网建设。在离城区不远的凉雾乡,刚刚建起了一个污水处理厂,集镇的管道也才刚刚接通。
  污水处理厂边上的马前河,是清江的上游,直到今年以前,凉雾乡上万人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湖北省利川市市长张涛表示,污染很严重,然后市政府自己投资建设了这么一个污水处理厂,自己出钱。这个项目一共花了3700多万,完全靠地方政府投资。3700万,对于一个吃饭财政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市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张涛说,这个污水处理厂采取的BT建设-移交模式,就是由投资方来垫资,建成以后政府分三年再回购,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
  所谓三年回购,说白了就是政府分三年把钱还给投资商,张涛告诉记者,这座污水处理厂的钱还要明年才能还完。而按照他们的计划,12个乡镇都要分期分批改造和兴建地下管网。张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乡镇4000万元的投资来说,已经申请项目的6个乡镇就要2.4亿元,即使地方投资占40%也要投入一个亿,而2013年利川市公共财政收入一共才7.4亿,直接可以支配的财力很少,要用钱的地方却太多。
  凉雾乡的地下管道的主管已连接到这个刚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1000吨,按照这个处理能力,这个污水厂每年的运营费用超过20万,这个运营费用也得靠财政拿钱。
  万敏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经常给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做建设规划,苏马荡新城镇的建设规划就是他的团队设计制作的,他发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镇中,基础设施系统配套始终是明显的“结构性”缺陷,普遍偏重地上而忽视地下,对于小城镇地下管网的家底似乎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万敏认为,中小城镇首先面对的是能不能建得起地下管网,其次是建好了有没有钱来支撑运营。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地上与地下的投入比例应为4:6至3:7,地下的投入比地上要多得多。但在中国,这个数字远未达到,百万级以下的新城几乎都没有管廊。跟踪许多中小城镇建设的情况,万敏觉得利川的情况在全国的三四线城市都非常普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欠账还没还,这几年新城镇的建设又开始了。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敏说,现在很多城市的发展,往往把钱花到能看得到的方面,地下管网投资很大,但是都埋在地下,不属于形象工程的方面,但是它又属于城市的品质工程,所以有没有钱建,建不建,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建不建问题的本质也可能跟这种,尤其是乡镇这么一个层次的城镇,没有资金的出处。
  苏马荡平均海拔1400多米,即使是在建的楼盘,有的在山顶有的在山洼,高低不同也就给管网铺设带来难度。苏马荡采取了分散集中两种方式来建设,也就是说每个楼盘自己都要建好自己的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
  这个楼盘是当地最大的住宅小区,全部入左有3000多户,开发商在小区建起了四个这样的污水处理厂。如今,苏马荡的62个小区因地制宜建起了110座小型的管网系统,这样的污水处理站每个投资至少要70万元。110座,一座算70万,乘上100座。大概就是7000多万,投入7000多万。这种投入是市朝的运作,通过市场的主体开发商承建的。按照这样的思路,100座小区地下管网处理系统不仅不用政府投资,还减轻了镇里集中处理的运营成本。
  作为苏马荡新城镇的建设规划设计师,万敏这一趟来心里踏实了不少,在他看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乡镇一级的地下管网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像利川谋道这样的水源地。
  眼下像苏马荡这样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镇,几乎都要面对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的两难困境。地上的面子要好看,地下的里子也得让人放心,财政资金有限怎么办?苏马荡正在尝试用市朝的办法来破局。不过新城地下建设要突破的瓶颈,真的只是钱的问题吗。
  新城开工 他们为何因地下体检产生纠结?
  同期:这里面会产生观念和利益上的冲突
  管网规划 他们能否突破固有的观念阻碍?
  同期:既然请进来,就要放手给别人干。
两个城市
两个新区
  地下管网的挑战——《新城突围》稍后继续。
  滁州,安徽东部的千年古城。这里正在兴建一座新城——苏滁现代产业园。最近,新城建设工地上来了一批新面孔,他们正在对地下管线进行测绘。
  这座新城由苏州工业园区和滁州共同开发。之所以请苏州人来,是因为苏州工业园的地上地下整体规划和开发模式很值得借鉴。不过,双方的这次合作,却没有想象中简单。按照苏州的经验,地下管线铺好一周内,就要对所有的管线信息进行采集,管线地图实时更新。可是这次在滁州,搞地下管线测绘却很难推进。
  苏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井林说,他们和当地的一些相关部门沟通,固有的观念里可能是把管线铺下去,做好,自己画一个竣工图就结束了,不需要这种测绘。
  滁州36平方公里新城的地理信息测绘,仅前期投入就需要数百万元。对当地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吴彬表示,考虑到投入的问题,想先发展,然后再来配套。
  除了测绘费用,鲍井林还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在苏州工业园区,所有部门的地理数据测绘工作统一由一家公司负责。而滁州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规划、国土、房产、建设等部门的测绘工作分属于不同的测绘单位,能否整合起来是个问题。为了让双方理念一致,鲍井林他们想了不少办法。通过不断组织园区各个领导各个机构负责人到苏州考察,交流学习,逐步把这个理念灌输给他们。
  负责滁州新城建设的吴彬就曾经多次到苏州工业园考察,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为地下6400多公里长的管线测绘了精确的三维图像,甚至每一个井盖的信息,都进行了详细编码。这样的细致管理完全出乎他的想象。
  苏州工业园区建成2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土建施工引发的管线事故,市政设施维护费用也大大降低。
  苏州工业园的几次考察让吴彬改变了观念,花几百万搞地下管线测绘,这可不是冤枉钱。最终,滁州这边终于同意做地下管线测绘。
  不仅是搞地下管线测绘,建管线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按照以往的做法,他们都是先修路,需要的时候再铺地下管线,但这样经常会在马路上开拉链。
  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吴彬表示,有的路,可能第一年投入使用了,到年底的时候,因为某些企业入驻的需要,城市开发的需要,燃气等一些其它的管网没下去,要重新进行开挖。这是以前,以前也不是我们这一个地方,恐怕很多地方都是这个问题。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主干道正在铺设,地面铺路的同时,所有的地下管线也在同步建设。
  按照以往的观念,地下管线铺好,路修好,工程就算结束了,但是这一次,滁州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这套管网的运行维护,今后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就在滁州为新城地下管线建设更新观念的同时,城市建设经验的输出方——苏州工业园区,也碰到了自已的新难题。
  地下管网如何升级 一个障碍摆在他们面前
  原来花7000多万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要掏4亿多的资金
  开发新的管理系统 能否破解资金之困
  这个月本来1000万的,怎么只付了500万
  苏州工业园区的先行先试
  能否再次获得成功?
  中国财经报道
  本期关注新城地下建设的难题
  苏州工业园区,无论规模和产值都排在全国经济开发区前三位,这个工业园区是20年前,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的,当时的地下管网就吸取了新加坡的先进经验,经过20年持续建设,如今这里又开始在地下做起了新文章。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东南侧的桑田岛,是苏州开发的新区,这里未来将建成科技教育产业中心。由于这里曾经是吴淞江的内弯,土质比较特殊,建地下管线的时候遇到了新难题。
  苏州工业园区在桑田岛尝试建设一种新的地下管网设施——共同管沟。这样的共同管沟十分宽敞,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在一起,检修人员可以在管廊里行走自如。入驻这里的管线分为两类,一类是管廊自身需要的机电设备,另一类就是社会性质的管线,比如雨水污水、高压电线、有线电视、通讯光纤等等。它可以很好地将管线保护起来。
  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副总裁邵辉说:“比方说自来水的水质,将来就不会受到地下土壤,和其它的污染,能够保证水源品质。另外也为所有入驻管线,后期的养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马路上开拉链,重复埋管、路上反复开挖的现象。”
  同管道直埋相比,共同管沟的建设成本要高六七倍。桑田岛长7公里的管沟,每公里的投入就高达7000万元。
  眼下,新的资金管理系统已经上线运营。现在,园区300多亿元建设资金,9000多个合同都通过这个系统管理和审批。
  南京第八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永光是共同管沟土建工程的施工方。今天正好是他收到最新一期进度款的日子。高永光在很多城市都做过工程,以往他最害怕的就是回款难。在外地做项目时,高永光会在竞标报价中加入一些请客送礼的隐性成本。但在苏州工业园区却不用。
  因为使用了透明的资金管理系统,共同管沟等园区市政工程,中标的报价,一般比外地要低6%-10%。
  现在,桑田岛共同管沟已经基本建设完毕,但是我们看到,目前进入管沟的只有自来水。很多管线还不愿进入管沟,因为需要分摊管沟的成本。
  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副总裁邵辉说,如果把费用都分摊到管廊入住的像强电通讯,如果全部承担,可能心里上不容易接受,和它以前直埋相比,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为了让更多的管线单位进入管沟,无奈之下,邵辉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目前他们初步的设想,是准备让管廊的入驻单位,参照一次性直埋的费用,来适当收取一些建设费。大部分费用应该说还是由政府来承担。
  虽然管廊建设已经由政府来买单,但要各个部门和企业在观念上有共同认同,完成地下管线的统筹管理,依然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
  苏州把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先进理念输出到了滁州,但他们自己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时候,也遇到了观念能否达成一致的考验。我们的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城市虽然已经在新城的开发中建起了先进的地下管网,但却遇到了建设容易,养护难的新问题。
  城市血管是否健康
  南京开始管线体检
  “不合格,需要清理,这样一个过程,pvc,要求300毫米。”
  3万公里全面体检需要投巨资
  南京面临地下管线养护难题
  “存在隐患比较多是老小区,存在问题,谁来改造,谁来出经费,过去欠帐还比较多”
《中国财经报道》本期聚焦
  《地下管网的挑战》——新城突围 敬请关注
  这里是南京一条即将竣工的道路,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施工。
  南京测绘胡工程师正在监测雨水管道。要看看里面状况是什么样的,比如会出现破裂,漏水,交付应该干净,清淤,必须要做检测。现在半封闭状态,每一段都要检测,两边检测
  承担检测任务的不是测绘工人,而是一个机器人,Cctv检测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到80年代技术成熟,从世界范围看,这种检测已经成为最普遍,高效的排水管道检测手段。机器人被检测人员放入井后,在地面上就可以由人来操控,操控机器人的是这台机器。
  工作人员要通过机器人对管道有可能存在的16大类问题进行检测。这些问题包括管道破裂,变形,腐蚀,错口,脱节,渗漏,沉积,结垢,障碍物。从机器人传回的图像上看,这条管道并没有出现上面这些问题,而在前几天的检测中,一些管道出现的问题让工作人员在检测时候格外小心。
  检测人员当天就把这些截图和存在的问题发给了施工方,要求他们进行维修。
  目前一些城市对新排管道都采用这种机器人进行验收,但是对于老旧管道,由于财力限制,不能实现。同时这种机器因为长期在水下作业,使用寿命只有5年。这就需要经常更新设备,象这样的机器人是从国外进口,一台需要20多万元,而购买新设备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检测人员不但要对道路进行检查,同时对新建楼盘也要进行验收。而对新建楼盘的检测花费的时间更多,因为他们要对小区里面现有的6种管线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施工方整改。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管网与工程测绘分院副院长胡泽周说:“我们这次来看看是否满足规划要求,做一个监督测绘,咱们规划要求都有什么?看图纸吗?所有的设计蓝图,这个点再哪?再这个位置,主要查什么?管径,排水,埋深是不是按照规划来设计。”
  管径,排水,材质是工程是否符合要求的主要指标。但是从记者的拍摄的镜头可以看出,这个井是明显不达标的。
  记者注意到,检测人员背的书包中有厚厚的一沓各种各样的图纸。除了井口,还要对6种管线进行检测。
  南京要发展,除了建新建的小区,还打算改造城区里的老住宅楼,建成新城。相对于那些地下管线资料比较完整的新建道路和小区,老住宅楼的地下管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记者和胡工程师来到南京老城区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对老旧小区的检测工作更繁重,这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很多管线裸露在外面,这些小区都没有地下管线图。
  从路面看,非常平整,刚刚装完管线,重新铺设了路面,路面上还有燃气标志,给下一次改造做的记号。一圈圈线缆杂乱的悬挂在楼外面,这些管线将来都要进入地下,这就需要重新在地下铺设管线。
  胡泽周希望能尽快掌握这些老旧小区的基础资料,因为这些老旧小区存在的安全风险比较大,一旦出现事故,有可能无处查找原因。而按照他们的工作进度,只有在这些小区的地下管线增加的情况下,他们才有可能收集这个小区的地下管线基础资料,如果不新增,他们没有精力来对这些小区进行普查,2004年进行过一次普查,而普查重点是当时新建的小区,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储征伟在测绘行业工作了30多年,从1983年开始进入测绘行业,一直和地下管线打交道。目前他所属的南京测绘勘察研究院已经掌握地下管线资料达到3万公里,但是他认为这远远不够,因为还有很多地方处于盲区,而导致盲区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地下管线的权属问题,各自为政。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院长储征伟表示,很多权属单位,所有制还有外资。供电,通信,协调工作很大,很难办,信息不对称,沟通起来要花很大功夫。
  即使有了地下管线资料还有待于按照地下管线条例来执行,而不按照管理条例执行会付出沉重的代价。2010年7月28日,南京塑料四厂搬迁改造,在拆迁施工中施工人员私自挖掘地下管线,碰断丙烯管道,造成管道破损、丙烯泄漏,引发爆炸。这一事故给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敲响了警钟。目前南京市加强了对地下管线的管理。每年由市规划局牵头,召集各个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开会。
  据记者了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南京市已建成了较为发达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但主城区不少供水管网中管道敷设年代久远,甚至50年左右的供水管道仍在服役,特别是部分大口径陈旧管道材质差,易发生爆管,造成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一旦周边有重型车辆碾压,或雨污分流工程,就容易引起路面塌陷。
  目前南京每天有很多新的管线进行铺设,而这些管线资料通过一线测绘人员汇集到研究院,工作人员每天要对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更新。而这些地下管线资料也从过去的二维向三维转变,施工方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管线之间的距离,走向以及是否和其它管线进行交叉,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挖断,减少由于管道距离太近而产生的事故的可能性。
  第一次全面摸底
  148万公里地下管线健康堪忧
  “现在处于亚健康的人比较多,是因为长期忽视”
  图纸欠缺 人才欠缺
  地下管网亟待全面整合
  “美国叫一呼通,管理收费”
  《中国财经报道》本期聚焦
  《地下管网的挑战》——新城突围
  正在播出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刚刚用了两年的时间对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下管网做了详细的测绘调研,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次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摸底,这一次摸底让专家委员会的刘克会十分担忧。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克会说,地下管线城市的生命线,血管,反映出来对于人来说是健康状况,现在处于亚健康的人比较多,是因为长期忽视,现在处于重地上,轻地下,高发期。
  地下管线,这条城市的血管,不仅超期服役,而且没钱进行体检维护,几乎全国所有的城市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一次摸底发现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地下管线已经达到148万公里,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体量的工程按理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承担。但是目前我国专门管理地下管线的机构只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的城市管线办公室,这个机构也是2012年刚成立,只负责协调住建部所属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四大类管线,而电信,电力管线分别属于各自的公司,不在协调范围之内。成立于1996年的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也只是住房和建设部下属的二级协会,这十几年管线变长了,但他们这个协会始终只有三个人,想管理好这148万公里的地下管线,他们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办公室,刘秘书长,这位是江,是我们的常务副秘书长,我们只有3个人常驻,管的事不少,但是人很少,另外一个是汪秘书长的房间,你带我们看看。这是我们协会汪秘书长。我们协会承担任务很多,办各种培训。”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汪正祥正在组织培训,国家刚出台了“室外排水新标准”,对管径、材质以及检测标准都提出了新要求,他们要尽快把这些要求普及到全国各地。在培训新标准的同时,他们还希望各地能继续对自己的地下管网进行摸底,因为调研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拿出一份精确的地下管网图。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汪正祥认为,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资料收集不全,施工,规划掌握不了实际成果,没掌握,管线不清楚,资料不全,有可能搞不清楚,事故。
  2013 年,青岛发生“11·22”东黄复线爆燃事故,2014年4月11号兰州水危机事件,都暴露出地下管网的重要问题,市政管线和石化管线交叉建设,各自为政,谁都拿不出精确的管线图纸。美国也曾经饱尝地下管线混乱不清的恶果,近20年来,全美地下管线系统损坏事故中,有三成以上是因为管线不清晰,挖掘不当造成的。他们因此组建了地下管线联盟,要求所有相关机构合作,绘制精确地地下管网图,美国各州成立了“811”一呼通中心,和火警电话同等重要,施工方只要拨打811,就能拿到准确的管网图,由此减少了管网事故。
  汪正祥说,美国叫一呼通,管理收费,怎么叫一呼通,资料很全,哪个地,通知专业公司,效率高,集中管理。管线施工之前,查资料,状态,现在我国直接施工,电力经常挖断。
  为此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一直都在呼吁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一个地下管线联盟。前提条件是各地尽快绘制精确地地下管网图。维护地下管网,缺的不只是图纸,还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的刘会忠今天来到了昌平,他们协会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共同合作,在校园里建了一个地下管线的试验常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城市设施安全技术专业带头人苗金明说:“以这么说我们是全国首家建设这样的实训实验场地,也是首家开设以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维护为主要内容的全国首家大学,这是教育部得到肯定的这么一个专业。”
  但地下管网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说:“这个专业是空白,现在搞地下管线维护的都是其他专业的人来搞,没有这方面科班的专业的人。我们协会这块现在就是想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做,现在等于我们也分成了中高低的这种层次,高的我们是和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弄了一个地下管线探测项目经理培训班,另外这种中层的就是和他们北京劳动保障学院,还一个山东冶金技师学院,然后搞一个中层的培训,然后最低的就是技术工人,就是保定工业技校这种,分三个层次,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先是这种定点的基地,然后逐步推广,因为现在学的人太少了
  这片插满钢筋的地方今后将建成一座深入地下的玻璃房子,学生可以在这里熟悉各种真实的地下管线。不仅是熟悉各种管线,建这个试验场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检测管线中出现的渗漏点。
  中国上一个地下管线建设的高潮是上世纪70年代,而管道设计寿命一般是50年,因此那个年代修建的管线寿命已接近终点,破损程度越来越严重,需要专业的运行维护才能减少管线事故的爆发。
  培养地下管线的专业人才,这样的想法刘会忠和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老师们不谋而合,尤其是2006年发生在北京的一场意外事故加快了他们开设地下管线专业的脚步。
  2008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开始招收地下管网专业的学生,而这个专业每年毕业的80名学生远远低于北京市政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据估算,从现在起到2017年,仅北京市地下管网的人才缺口就多达两万人,这个地下管线试验场建好后,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准备扩大招生和培训,而且国务院6月14号刚刚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这将进一步加大地下管线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下水道被称作是“城市的良心”。良心固然需要时间去检验,但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重地上轻地下,重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质量的新兴城镇建设显然已经不可取了,只有将地下管网,这条城镇发展的生命线真正重视起来,而对暴雨狂风的时候,我们才会更从容,城镇发展之痛才会更少一些。

Baidu
map